解脱-高教之我见

      昨天终于去HW了解了项目,大半年来一直被这个恶魔缠身不能自拔痛不欲生,虽然又来回坐了两趟胡老师的超级呕吐车,回来还是感觉一身轻松,噩梦结束了,新生活会到来吗。保佑他们快快打钱,不要再提什么倒霉需求了。

      晚上在宿舍讨论了一些高教的问题,早上来又看到一条新闻,说中国的教育投资国家部分不断下降,学费部分大幅上升。中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这个问题一直在说,也不见结果,这里就说高教部分,众所周知,高教包括研究生近年来年年扩招,学生数量数倍增加,但是“大学生生均政府投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将近20%”。

     其实仔细想一想,高校并不缺钱,很多学校都声称年科研经费X亿元,甚至院系经费X亿元,自然基金、973、重大863,985建设,哪个不是大把的捞钱,很多项目资金都上千万,刚刚听说学校的985建设,院里面很多大佬都可以分上几百万,关系好的也能到手几十万,说白了这些都是白捡的,什么都不用做。反过来看,大笔的投入后面有什么产出呢,别的专业或许还有些成果,就计算机来说,我所亲见,似乎除了“锻炼了队伍”确实没什么可以拿出手的成绩,不管大佬们吹嘘的如何牛逼。中国高教已经进入了一个死胡同,钱和学生越来越多,大牛越来越响,但是机制却越来越僵硬,学术越来越腐败,学霸越来越恶劣,教学质量越来越滑坡,各个学校越来越抢班夺权争夺资源。

      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我之愚见,无非是肉太大太香了,政府干预过多了。或许这也是“中国特色”不可避免的现象,君不见房产航空电信医疗汽车这些行业,利润巨高,国家垄断,无一例外的大把投入,众人趋之若鹜,但是无一例外水平低下,祸国殃民。既然高教已经产业化十来年,显而易见也摆脱不了这一魔咒(更可见当时提出教育产业化的XX人多么险恶),一旦“产业化”,必然造成集权,僵化,丧失活力,丧失改革发展的源动力,而是变成一场利益分配的盛宴。要我说,变成这个样子,国家层面上说就是因为有北大清华上交这些学校,占有了绝大多数资源,造成其他学校无法发展(其中一个好培养败类的X大还不断呼吁为了造就国际一流大学要继续加大多X大的投入);学校层面上每个学校每个院系都有数个大牛,霸占了内部的绝大多数资源,从而遏制了其他老师的发展。十数年了,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其实钱不是不够,而是贫富差距过大,富得撑死,一个大佬带几十个学生,钱多的花不完;穷的穷死,学生机器还要自备。老师们每天琢磨的就是如何拉项目,大佬关系硬,各个评议委员会都有熟人,重大项目轻松搞定,小老师只好出去拉个野鸡项目赚点钱糊口。而老师的本业教学科研反而没有人理会,当然发论文还是很重视的,但有谁真的是喜欢才研究,才写文章?无非作为敲门砖而已,年轻老师唯一的期盼便是博导的头衔以及伴随而来的巨大利益,那些人哪个不是家财万贯?

      不能光骂人,厚道点,也要提出点建设性意见:

1、不要再搞xx工程大学评定,多搞些教学质量评估。

2、立即停止对极少数大学的巨额投入,缩小学校资源投入差距。

3、废除现有的大科研项目评估机制,打击学霸,不能把所有的项目都投入到关系好的大牛手里,而要看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相关论文情况。

4、立即停止扩招,逐步缩小招生规模到适应现有教学能力的水平,特别要限制大佬过度招生。

5、严格教授博导评定,挂名论文不算做老师成果,不称职的教师应该予以降职,引导教师研究学术。

6、改变现有的校内利益分配方式,减少贫富差距,对弱势老师给予必要支持,最起码应该配备必要的仪器、计算机等设施,每年拨给必要的资金。

7、停止对硕士研究生不切实际的创新要求,引导多做实事儿,同时严格博士生毕业要求,引导高水平研究。

8、停办大量的垃圾学术期刊,提高学术质量。

9、减少上千万的特大项目,术业有专攻,大项目可以多个老师联合,而不是大佬揽过来糊弄或者发包。

10、共享高价的科研设备,一方面减少浪费,一方面支持弱势老师研究。

      如果这些都做到了,我相信,不出十年,中国学术必定可以站在世界一流的水平,顶一万亿个863。当然痴人说梦,我相信十年以内一条也办不到。

images.google.cn__W020060321541519064184

附1:刚刚看到一条消息“今年清华特别提出,在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时,30%的本科生(每年1000名左右)具有海外经历。即今年入学的考生在大三左右,有三成将去国外交流。”一个学生去一次没过怎么样也要数万美元,1000人也就是每年花费数千万美元,或者几亿人民币。我认为,这种国际交流是有意义的,但更多是对学生个人,说的更直白一些是花大钱帮美国培养人才,我不认为真的很有必要,尤其在当前很多地区安全的中小学校舍尚不足以满足的情况下纯粹是一种浪费,一种对国家民族不负责任的令人发指的道德败坏。

 

附:农大校长:高校经费来自学费部分10年增18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7日03:58 新京报

  本报讯 (记者郭少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昨天表示,过去十年高等教育投入经费中,来自政府部分只增长了3.5倍,来自个人捐款和个人办学经费增加60倍,来自学费的增长18倍,其他方面的经费增长36倍。

  昨天在亚太国际教育协会2009年年会上,柯炳生发布了自己的一项研究称,过去十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全部投入增长了大约8倍多,但政府教育增长幅度小于高等教育投入经费的增长幅度,只增长了3.5倍。

  在高等教育投入中,除了政府投入、个人捐款和个人办学经费、学费,还有来自其他方面的经费。柯炳生解释说,其他经费来自高校自己的创收和银行的借贷。

  柯炳生说,过去十年中国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增加,但投入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其中,高等教育投入所占比重由十年前的80%左右降低到现在的40%左右,“绝大部分用于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按生均经费,小学生的生均投入经费增加了2.3倍,中学生的增加60%,“大学生生均政府投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将近20%”。

  柯炳生的研究显示,过去十年,中国大学生入学人数增长了5倍,硕士研究生增长了6倍,博士研究生增长了3.5倍。而教师数只增长了1.7倍。他得出结论说,过去十年中国大学中每个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和培养的学生数增长了一倍,用了更少的钱培养了更高质量和更多数量的学生。

  柯炳生还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可能是一个比较长远的趋势。但他认为大学生数量不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劳动力来自大学毕业生,“质量问题才是关键”。

  作为大学校长,柯炳生一方面希望政府能够将目前促进就业的措施长期化,一方面也希望政府能够在数量上适当控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和新建高校的增加,另外也要大幅度地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此条目发表在Uncategorized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6 Responses to 解脱-高教之我见

  1. 说道:

    亲娘肋,又是一篇鸿篇巨制啊。我可以转载吗

  2. 铂钧说道:

    写得好啊!你的十条建议我多数双手赞成!不过:第2条,资源集中还是必要的,如果摊开了大家都是半饱。我认为,研究型大学应该减少,而资源也应该集中在这些少数研究型大学上;教学型学校不要参与科研,不属于学术圈一部分,专职教学,或者职业教育。也可以每个学校里有几个研究型系,大部分是教学型系。然后,教学型学校和企业合作,逐渐变成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这些学校的资金来源也可以由这些企业来资助(当然这里需要立法来限制一些恶性事件)。这样,研究型大学就是专门做最好的研究,由国家出资;教学型大学就是专门培养最好的职业人才,由国家、企业、个人联合赞助。我相信,到时大部分人会选择去顶尖的教学型大学,而少部分有真正学术理想的人也可以在研究型大学中享受研究的快乐。第4条,不扩招不现实。现在扩招的目的是缓解就业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3. 新宇说道:

    我的意思是反对资源过度的向极少数学校和老师集中,比如985这样的活动,只有北京清华是:“世界一流大学”,分得18亿赃款,其他学校分别获得头衔“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和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其投入也是递减,似乎用钱就可以买来这些头衔一样。我反对的是认为的选定极个别的学校和老师投入极大资源,清华少给他8亿,他也还是中国第一,而这8亿分给没钱给学生买机器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的多,反过来就现在的机制来说,就算给清华180亿,照样是个世界二流学校。

  4. 新宇说道:

    你往哪儿转啊,我这唠叨谁喜欢听啊。

  5. 铂钧说道:

    其实我相信投给清华的钱比投给北航的钱值多了…你看北航都干啥了,唯实大厦…清华还好吧,毕竟全国人民看着呢。我赞成“过度集中”,问题是集中之后应该有相应的审评和淘汰机制。像北航这种房地产企业就不该由国家出钱养。

  6. 新宇说道:

    嗯,我是这个意思,所以说不应“人为的”选定把钱给谁,而应该有评价标准。清华是比北航强多了不错,但是放到世界上看也就是一个二流,以中国对其巨大的支持度来说,我感觉他的产出还差得多;而且他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他培养的学生大部分都出国了,这样等于是为外国学者打好了基础,我不是很认可,就像上面说的,中国现在这么多中小学都是危房,出钱让清华1/3的本科生都去海外学习,深以为是应当谴责的。北航是也没整出啥名堂,但就就盖楼来说,清华毫不逊色,这点没有可比性。资源集中是必然的,我没说过要平分,但是集中的同时要保证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让所有的计算机系老师都能给学生配电脑不算为过吧,事实上根本做不到,很多老师的学生都是自备机器。或许他们也做不出来什么大事,但是或许做得出来呢,什么地方都有强人,而这笔投入相对于清华的大手笔实在是不足挂齿,何乐而不为呢。更何况既然开办了这么多学校,聘用了这么多老师,如果看待他们的态度就是“他们也干不出来啥名堂,自己瞎折腾去吧。”,那干脆都拆掉撤掉得了。再退一步,假设通过“过度集中”后清华赶上伯克利了,但是其他大学都下降为承德师专水平了,那又有什么意思。同时,真正提高水平还是要竞争,百花齐放才是学术繁荣的唯一途径,这样才会相互督促相互提高,只有个别几所大学冒出来,以中国的体制,结果很可能是学霸,不知进取。所谓“过度集中”的说法我感觉是有问题的,“过度”这个词本身就说明了是不需要的,浪费的。集中不是目的,按需才是目的,做得好的老师给予更多的支持是必然的,这也必然导致资源像少数老师集中,要保证的是这个“集中”,但是“过度”是否需要呢?显而易见的是清华的老师也很爱财,也在努力争夺项目,白给的钱也是一分不放过而不是需要多少拿多少。就计算机来说,说白了做这些项目花不了多少钱的,一些纯软件的项目也可以上百万,只看见都去频繁的换机器,购置笔记本、服务器,64寸的大彩电,豪华家具装修,清华不了解,但是也差不了多少,不然那些钱根本花不出去。这样的“集中”有意义吗?其实这里说的都是一个问题:供给、需求以及决定其相互关系的评价体系。供给由需求决定,同时受到对之前的供给的产出的评价影响。

留下评论